天天在线天天看精品在线观看_久久精品一本到日日躁_国产在线观看添荫蒂视频_免费人妻Aa无码专区

您當前所在的位置是:首頁 > 家校共育 > 校級家長會
共育一朵玫瑰(葉葉)
——2020年11月校級家長會報告
字體【 】  編輯日期:2020/12/22    編輯:三中家校    閱讀次數(shù):次    [ 關 閉 ]

共育一朵玫瑰

——家校攜手,構建銅陵三中家校共育立交橋

(市三中黨委副書記  葉葉)

 

導言:孩子的現(xiàn)在與未來

孩子,是鮮活的生命體;教育,是為生命體終身發(fā)展奠基的過程。

孩子來源于家庭,撫育于父母家人;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和源頭。

孩子走向社會,要成為一個健康的社會人,學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拓展。

孩子成長的目的是邁向他的未來,家庭和學校是協(xié)同孩子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命方式的共育者。

孩子的現(xiàn)在,正在攀登人生中一座名為“高考”的山峰,峰高嶺峻,總有很多人心生焦慮;然而,孩子的未來,要去往更遠更高的山峰,當立于下一座峰頂回望從前時,他會發(fā)現(xiàn),高考那座小山,不過是人生旅途的一個臺階,一道風景。孩子的高中三年,不過是他成長路上的一個音符,一場歷練,一次洗禮。比要求孩子努力登頂更重要的,是督促他練就好身體,調(diào)整好心態(tài),掌握好技能,防范好風險:這是登頂?shù)那疤岷突A。

在協(xié)同孩子攀登高峰這條路上,家庭和學校,比肩才有力量,攜手方能共贏。

從家庭到學校,孩子角色也在發(fā)生切換。如果把孩子比作一株玫瑰,那么在家是盆栽,在校是地栽:盆栽是一株,父母園丁一心一意,精心呵護,為他遮風擋雨;地栽是一片,教師園丁一視同仁,用心打理,但讓他經(jīng)歷風雨,磨礪成材。

讓玫瑰開花,是兩位園丁共同的心愿。但也應認識到:花,并不是玫瑰的全部。

很多時候,我們曲解著自己生命的內(nèi)涵,也同樣曲解著孩子生命的內(nèi)涵,把生命中某些東西看成我們和他們生命的全部:分數(shù)、名次、聲譽、地位、財富、婚姻等。擁有好看的分數(shù)、可觀的名次、響亮的聲譽、崇高的地位、豐厚的財富、幸福的婚姻,固然為人生美事,但若只在意最終開出的那朵花,就會忽略它的根莖、枝葉,還有那可能會扎破手的刺。人生的意義紛繁復雜,哪里是一個綻放的花苞可以代表?生命的內(nèi)涵溫暖豐富,更不是簡單冰冷的唯分數(shù)唯升學的尺度可以衡量的。

一株玫瑰,如果它的土壤養(yǎng)料充足,根系就足夠健康,莖葉就足夠壯大,它也就會自然有足夠的能力吸收養(yǎng)分。開花只是時間問題,我們要做的,就是培土,修枝,理葉,靜待花開。 

致高三孩子家長

家長們可能極為關心高三這后半年,我的孩子還能不能進步,想知道作為家長在這一階段該做些什么?今天想和高三的家長們交流兩個內(nèi)容,一是高三的孩子們可能存在的問題,二是給高三家長的建議。

一、你真的了解你的孩子嗎?

大部分高三孩子可能存在長期焦慮、負面情緒、人際關系處理不好等問題,表現(xiàn)為:

1.學習壓力大,睡眠不好,記憶力下降。2.情緒不穩(wěn)定,易躁易怒。3.臨考前心理狀態(tài)不穩(wěn)定,易緊張。4.免疫能力下降,易生病。5.和同學或家長關系緊張,易出現(xiàn)偏激行為。

二、給家長的建議:“學習成長型思維,允許失誤和挫折”。

孩子是家長的“復印件”,孩子的很多思維方式、行為習慣耳濡目染于家長。家長如果想解決孩子身上的問題,首先需要去解決自己身上的問題。只有先從自己身上去努力,才可能讓孩子漸漸發(fā)生改變。

有一本書叫《終身成長》,作者是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書的核心是把每個人從過去的固定型思維變成成長型思維。固定思維是:我必須每次成績都上升,必須考上大學,必須考上好大學,這會導致有了問題大家相互責怪,當事人推諉責任。而成長型思維則是“我們從中可以一起學到點什么”。

家長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jīng)歷,當看到孩子帶回令你不滿意的分數(shù),你會說“數(shù)學怎么考這么差?不是都給你請了家教嗎?”“我天天陪著到深夜,你怎么就學不好呢!”“我辛苦掙錢,你怎么還是不懂事,這么不聽話呢?”事實上說話人并沒有意識到,這些話的深層意思是:該做的我都做了,我沒有責任,做不好,都是你自己的錯。在這樣的話語背景下成長的孩子,開始也許不說話,但你發(fā)現(xiàn)他漸漸會辯解,“家教老師教得不好,沒什么用”“我們老師出差都一周了還沒回來,臨時的老師我們不適應”甚至會理直氣壯地懟你說“你自己就找的這樣的工作,憑什么要我考好大學”。

在困難面前,家長的逃避和推卸責任,會讓孩子無所適從,同樣地,他看待這次考試失誤的視角就會和家長一樣,去尋找這次責任可以由什么外在原因來承擔,而不是靜下心來,分析能得到什么。這會使孩子太在乎結果,對自己太苛責。當一個人太喜歡責怪自己的時候,會對學習產(chǎn)生負面情緒,比如“為什么老師講了好多次我就是學不會”。實際上,他如果能靜下心來分析自己的解題過程,他會發(fā)現(xiàn)他已經(jīng)記住一些了,只是還有一些方面需要再去完善。挫折面前,如果孩子能好好認識自己,認可自己的進步和點滴所得,就會找到自信,就會繼續(xù)去記那些還沒記住的,一點點地進步。

學習成長型思維,建立終身成長的心態(tài),不僅僅是當好的父母,更重要的是你會發(fā)現(xiàn)你也開始善待自己,從工作中,人際交往中,你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改變,你心態(tài)好起來了,心態(tài)好起來,心情好起來,心情好起來,有更多的余力和耐心去傾聽孩子、幫助孩子、給孩子力量。


致高一高二孩子家長

    今天的家長會,是家校共育的序幕,學校將精心打造銅陵三中家校共育平臺,調(diào)研家校共育需求,探索共育方式,力求內(nèi)容的針對性,充分利用校內(nèi)外資源,解答家長疑惑,回應家長關切。在這里,也歡迎和希望家長關注銅陵市第三中學的公眾號,了解學校動態(tài),關心學校工作,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家;顒,一同為培育孩子努力!

第一次校級家長會,想和高一高二的家長們就三個關系達成共識:一是孩子與班級的關系,二是家長和孩子的關系,三是家長和學校的關系。

一、孩子和學校的關系:在家是唯一,在學校是之一

    孩子在家里是“唯一”,按理說,家庭應等得起孩子的成長,但其實不然。

    孩子到學校,就成為“之一”,那些成長得快的孩子往往是一步領先,然后步步領先。

    一旦到了學校,競爭便無處不在,這個時候,家長是否能轉(zhuǎn)變已有的把孩子當“唯一”的看法,去適應“之一”的現(xiàn)實呢?

    孩子在學校是之一,不能以為把他送到了學校,有了什么樣的老師來教他,他就可以提升到什么層次。一個班幾十個人,在學習上,如果你的孩子是在爬,那老師們會幫他爬得更久;如果你的孩子在走,老師們會幫他走得更遠;如果你的孩子在跑,老師們會幫他跑得更快;如果你的孩子在飛,老師們是去幫你飛得更高。但老師不可能強迫他從爬變成走,從走變成跑,從跑變成飛。

    二、自己和孩子的關系: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

余華曾說:“一個人的童年是決定他一生的,決定命運的最好時機就是童年。”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說:“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我們每個人的生命方式以及和身邊的世界怎么相處,都能從童年與父母的相處方式中找到答案。

孩子和父母相處得久,孩子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情緒處理的方式,都是父母相關方式的投射。父母如果上班遲到早退,孩子恐怕也沒有什么時間觀念;父母如果常常爭吵,孩子恐怕也會常常情緒不穩(wěn)定;父母如果常常抱怨自己的同事、領導或工作,孩子往往也處理不好和周遭的關系。這也是很多專家呼吁重視親子關系的原因。

父母每天都在用語言定義和描述著孩子,“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你如果用“你怎么就愛撒謊”“你怎么這么懶”“你就不是學習的料” 等負面言辭來定義孩子,孩子會逐漸變成你所定義的樣子。有的孩子正是被這些語言“驅(qū)趕”,最后成為了這些語言所“塑造”的人。

高一高二,學業(yè)壓力不是特別繁重,是家長們完善親子關系的時期。親子關系不錯的家長,可以把注意力的一部分放在幫助孩子規(guī)范行為、增強心理素質(zhì)、養(yǎng)成自主學習習慣、支持孩子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有益的活動和課程上。親子關系緊張的家長們,可以趁這個時期多重視鼓勵和陪伴孩子,改善親子關系,為孩子進入高三后專注地沖刺奠基。

    三、家長和學校的關系:彼此信任,彼此賦能

家長和學校之間的關系,既不是學校迎合家長,也不是家長配合學校,而應該是愛與信任:家長愛學校,學校愛家長,學校信任家長,家長信任學校。

回到孩子和家庭的關系上,孩子在家庭中得到愛的安全感和信任的歸屬感,他的內(nèi)心一定有愛的動力。同樣,老師、學校在家長這里得到愛的信任與安全感,得到家長正面的鼓勵與肯定,會動力滿滿,信心十足,正如家長獲得老師和學校的愛與信任一樣。所以,讓我們彼此給予對方愛與信任,家校攜手共育,陪孩子一起成長。

 

尾言:家校攜手,共育共進

    家校攜手,共育共進,這將是我校助力學生成長的基本思路。下一步,學校會考慮在校園網(wǎng)設置“我有一個問題”的窗口,匯總家長提交的關于自己和孩子間存在的難以解決的問題,學校將成立專門的團隊來為家長答疑解惑;同時考慮針對一些家長提出的有價值的、共性的問題,開設家庭教育講座,面對面溝通交流;還考慮設置家校讀書會,一同學習成長。

在教育路上,家長、老師、學生應各司其責,各安其位,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每個參與其中的人,無論是孩子,老師還是家長,都能在這個過程中發(fā)展自己。

家校協(xié)同育人,大人自己得到提升,孩子收獲成長,這是共育的終極目的。這樣的教育氛圍中培育出的孩子,能找到自己未來正確健康的生命方式。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