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精神,深入推進《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 年版)》的實踐應用,3月19日上午,銅陵市信息技術教研基地系列活動暨人工智能課程建設研討活動在我校舉行。
全市信息技術骨干教師、教研基地團隊成員以及縣(區(qū))教研員齊聚一堂,圍繞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的一體化設計與實施展開了深度研討。此次活動通過精彩的課例展示和專題交流,積極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可行實踐模式。
來自北京路小學的彭仕春老師展示了《錘子、剪刀、布》案例。她以趣味游戲為引導,讓學生借助攝像頭識別手勢并與機器互動,在“猜測原理—實踐體驗—優(yōu)化分析”的過程中,深刻領會圖像分類的基本原理。
市第十一中學的應韜老師帶來了《動手做會訓練的 AI》案例。通過Nim 游戲對局,并運用簡單材料模擬人工智能訓練過程,學生分組記錄勝負數(shù)據(jù)并優(yōu)化策略,于實踐中掌握AI 如何憑借試錯與反饋實現(xiàn)智能決策。
我;燮祭蠋煹摹稄淖呙詫m到自動駕駛》案例,以強化學習為核心,借助走迷宮游戲剖析智能體與環(huán)境交互機制,并延伸至自動駕駛場景,引導學生設計狀態(tài)空間與獎勵機制,有效增強對復雜問題的解決能力。
在隨后的專題研討環(huán)節(jié),與教師聚焦課程設計的關鍵要點,進行了深入交流與探討。市師范附小劉蓓老師提出分層教學的建議,構建“啟蒙感知—合作探究—創(chuàng)新實踐”的三段式框架,并結合環(huán)保主題、盲人購物智能手環(huán)等項目,促使學生能力實現(xiàn)階段性、遞進式提升。銅官區(qū)信息科技教研員劉滬寧建議通過不同的項目探索,增強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保障人工智能教育的有效落實。樅陽縣教師代表提出善用免費工具降低學習門檻,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用技術解決問題”的習慣,同時建議通過師資培訓消除對人工智能的神秘感。
最后,市教科所信息技術教研員何立松老師對本次研討活動進行了總結,并規(guī)劃了我市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的實施路徑。他強調要構建“體驗—探究—創(chuàng)新”的階梯化課程體系,開發(fā)生活化、跨學科的課程資源,推動人工智能教育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向智能素養(yǎng)培育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