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的浩瀚拾取青春之音,于校園的點滴匯聚和正之風。各位同學們上午好,我是學生會廣播站的陶哲昊。每周的“青春拾音”廣播與您準時相約。今日,讓我們將目光投向浩瀚星河,聆聽屬于中華民族的太空壯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飛天故事。
蒼穹浩渺處,烈焰升騰的轟鳴聲如巨龍長吟,托舉神舟刺破云霄。三名航天員的目光穿透舷窗,與地球的蔚藍遙相輝映。這并非一次簡單的太空之旅,而是一曲回蕩在宇宙中的探索樂章。今天由 212班的沙思菡同學就以上內(nèi)容帶來分享。
2025年4月24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劃破蒼穹,三位航天員——指令長陳冬、航天飛行工程師陳中瑞、新人航天員王杰,帶著一枚特殊的任務徽章,開啟了他們的太空之旅。這一天是我國第十個“中國航天日”,也是“東方紅一號”發(fā)射成功55周年紀念日。55年來,中國航天正以一次次交接棒的形式,不斷向前推進,奔赴遙遠的星辰大海。今天,讓我們透過這枚徽章上的紋路,拼出航天員們的飛天故事,也拼出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星河夢。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
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行任務標識,融合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以穩(wěn)定三角形為基,象征航天人在經(jīng)驗基礎上攀登新高峰。標識的主要元素由地球、中國空間站以及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組成,以“精準”“縱深”與“聚焦”作為設計主題將這些元素通過大透視及漸變重新構成,整體呈現(xiàn)更強烈的視覺層次,模擬一種通過舷窗望向外部空間的視覺感受。外框紅色傳承載人飛行使命,內(nèi)部深藍寓意浩瀚太空。主體神舟飛船徑向對接空間站,太陽翼巧構中文“廿”字(即“二十”)。空間站亮光劃破天際,彰顯航天人向光前行、勇往直前的精神。
“因為我們這個任務標是三角形的,我覺得三角形就代表一種穩(wěn)定,我們經(jīng)過這么長時間的訓練,技術、能力也穩(wěn)定,我就想用穩(wěn)定這一個詞來形容我們的乘組”航天員王杰這樣說。2003年10月16日,王杰在距離四子王旗飛船返回點幾百公里外的巴彥淖爾市烏拉特前旗的中學課堂上了解到了一個新聞。他在接受采訪時回憶到“楊利偉搭乘神舟五號飛船在我的家鄉(xiāng)內(nèi)蒙古順利著陸,實現(xiàn)了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想,舉國上下為之振奮、歡欣鼓舞。這件事對我觸動很大,感覺航天員很神秘、很神圣。自此,我對航天產(chǎn)生了憧憬。”神舟五號飛行任務作為中華民族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圓滿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這在王杰心中埋下了一顆航天夢想的種子。高考時,王杰選擇了沈陽航空航天大學飛行器制造工程專業(yè)。本科畢業(yè)后,王杰繼續(xù)來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深造力學,不斷攀登科技高峰。博士畢業(yè)后,他加入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全身心投入到新型飛行器的研制中!霸脚,機會就越多!2018年我國開展第三批航天員的選拔,,當時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工作的王杰在這次選拔中脫穎而出,他的人生軌跡與中國“飛天夢”交疊越來越深。為了早日飛天圓夢,從基礎理論到航天專業(yè)學習,每一次訓練、每一次考核,王杰都不敢懈怠放松。經(jīng)過4年多的嚴苛訓練,他光榮的入選了神舟二十號乘組。成功成為了從制造航天器到乘坐航天器的航天飛行工程師。
東方紅一號
2025年,距離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搭載中國首位飛天航天員楊利偉登上太空,已經(jīng)過去22年;距離中國載人航天起步、“921工程”立項,已經(jīng)過去33年;距離中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點燃中華民族的太空夢想,已經(jīng)過去55年。
這是一場夢想的接力,更是一代代中國航天人的星夜兼程。
22年,33年,55年……足以讓一個牙牙學語的嬰兒長成英姿勃發(fā)的青年、歷經(jīng)意氣風發(fā)的壯年,也足以讓一窮二白的中國航天事業(yè)穿過風雨、蹚過泥濘,走向無限可能的未來,擁抱璀璨無垠的星海。
55年來,我們見證了許許多多個航天事業(yè)的“第一次”: 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第一次載人航天飛行,第一次開展空間科學主動實驗,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次空間交會對接,第一次“太空授課”,第一次“太空會師”……每個“第一次”,都是時間的刻度,圓夢的標尺。
神舟二十號的成功,凝聚著幾代航天人的智慧結晶。從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不斷升級,到飛船生命保障系統(tǒng)的持續(xù)優(yōu)化;從航天員訓練體系的日臻完善,到地面測控網(wǎng)絡的全球覆蓋。每一個技術細節(jié)的突破,都見證著中國航天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式發(fā)展。正如航天員陳冬所說:"航天人的字典里沒有'滿足',只有'更高'。"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這種永不止步的精神,正是中國航天事業(yè)不斷取得突破的動力源泉。
從"東方紅"到"神舟夢",五十五年星火永續(xù)。1970年,"東方紅一號"衛(wèi)星的《東方紅》樂曲響徹寰宇;2025年,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轟鳴聲再次劃破蒼穹。這不僅是技術的飛躍,更是精神的傳承。中國航天人用他們的智慧與汗水,在浩瀚宇宙中搭建起一座座通往未來的橋梁。當我們目送神舟二十號飛向宇宙深處,看到的不僅是一次航天任務,更是一個文明對未知的永恒求索。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堅信:在探索星空的征途上,中國航天必將續(xù)寫新的輝煌篇章。因為在這條充滿挑戰(zhàn)與機遇的道路上,永遠有一代又一代中國航天人懷揣夢想,勇攀高峰,用實干和創(chuàng)新實現(xiàn)著中華民族的飛天夢想。神舟二十號的升空,不僅照亮了中國航天的未來,更點燃了每個中國人心中探索宇宙的激情與希望。
星河璀璨時,奮斗的背影正在鐫刻新的航天傳奇。這傳奇寫在科研人員日夜鏖戰(zhàn)的數(shù)據(jù)里,刻在航天員失重訓練時的每一滴汗水中。當整個民族都以仰望的姿態(tài)追尋星辰,我們終將懂得:探索的邊界從不局限于腳下的土地,而在于無數(shù)雙手托舉起的、直抵蒼穹的精神高度。從“東方紅”衛(wèi)星到“天宮”駐留,從月球背面到火星漫步,神舟十二號的騰飛,正是中國航天人用堅韌與智慧書寫的又一頁輝煌。今天的“青春拾音”到這里就要和大家說再見了,愿航天精神點亮你我心中的火炬。下周同一時間,我們不見不散!